返回 明末:从浑河血战开始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二百四十九章 视察军工(下)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小说屋]https://m.xspu.net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力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。
    nbsp看了良久,对工匠们的工作态度,严亦飞还是满意的,于是他开始试探性的启发身旁军工局主事翟树林有关于刺刀的事情。
    nbsp有了燧发枪,就可以考虑用刺刀代替长矛,这也是历史的大势所趋。
    nbsp不过初期刺刀的安装与加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。制造刺刀对钢材的质量要求极高,相关冶金生产难度极大,没有优质钢铁,造出的刺刀没刺两下子,或是撞了一下盾牌就断了,然后被对方砍死刺死。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    nbsp不要说十七世纪上半叶的大明,就算到了二十世纪,二战后期日军由于缺乏优质钢材,导致造出的刺刀质量飞速下降,刺刀刺入人体后飞快变弯或者折断,这使得原本擅长拼刺作战的日军,在战争后期面对国军或是八路军的近身格斗,往往都落于下风。
    nbsp没有优质钢铁,造出的不合格的刺刀在肉搏上没有丝毫优势。而且要造刺刀,对于鸟铳上套筒、卡座之类的配套设备精度要求非常高,对现在石城岛手工工厂的生产,其实是个十分严峻的挑战。
    nbsp同时刺刀必须能快装卸,装卸部分相对精密的零件容易损坏,增加成本。刺刀比大刀、长矛之类的武器更容易损毁,原因其插上去前,充其量不过是一把轻型匕首。
    nbsp当然,鸟铳使用刺刀也有巨大的优势,那就是不需要专门的长枪兵了,这样能使火力投送能力本来就十分恐怖的石城军,远程战力能再次成倍的增加。
    nbsp这利弊间的权衡,让严亦飞还没有最终决定军中是否要使用刺刀,还是暂缓数年,等技术成熟以后再说?
    nbsp带着这个心思,严亦飞继续仔细巡察了附近的军工各厂。比起天启二年,现在各厂规模又扩大不少。
    nbsp从今年初开始,鸟铳厂工匠增加到二百多人,盔甲厂工匠也增加到一百多人。鸟铳厂也己经建立了水力钻床数座,未来还会继续增加,预计大规模使用后,一个月可以钻取铳管三百根以上,所需要人手不过二十人便可。余者工匠都在打制其它部位,以后一月可生产鸟铳三百多杆。
    nbsp由于增加人手,又加上新开设的水力锻床数座,盔甲厂一个月成品一百副全甲也很轻松。
    nbsp各厂规模的扩大,对铁料的需求急增多,打制三门火铳,需要熟铁一万斤以上。打制精良铁甲一百副,需要熟铁一万多斤。此外还要打制腰刀长枪等武器,各方需要铁料都是天文数字——相对此时的大明生产能力而言。
    nbsp在旺盛的需求下,生铁的来源也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,严亦飞知道,在庄河大砬山附近,是有一处质量不错的铁矿的,本来在天启二年,那里距离严亦飞的实际控制区还很远,但是在今年,由于旅顺之战的胜利,后金势力在辽南龟缩到了几个大城附近,这就给了严亦飞可乘之机。
    nbsp在严亦飞的指点之下,石城岛民中几个懂得采矿的专业人士被组织起来,很快就在大砬山找到了那处铁矿。
    nbsp同时为了加快生产,严亦飞让他们大量使用火药开矿,这使火药厂的工匠也急剧增加到二百多人。要论起工业生产能力,严亦飞现在的军工局放在整个大明也算是出类拔萃的。
    nbsp不过严亦飞现在也有一个问题,那就是就算以自己的生产力,鸟铳还好,但是盔甲……自己两年来打制出来的盔甲,竟然比不过从后金兵手上抢夺的盔甲数量。
    nbsp虽吃惊于这个发现,严亦飞也不会因此停下自己军中的武器打造与研制,造不如抢,那是流寇思想,严亦飞一向严重鄙视。
    nbsp算算自己军中原来盔甲,还有从后金兵手中夺回的盔甲数,朝廷拔下的盔甲等,严亦飞现在已经有盔甲一万一千余副。其中铁甲约五千副,此外还有众多的棉甲与锁子甲。
    nbsp从后金兵手中夺回的盔甲,也并不能直接交给官兵们使用,因为会让友军有误伤的风险。这些盔甲运回到石城岛之后,盔甲厂与军服厂的工匠日夜赶工,将它们改造成大明军队的甲胃样式,如此这些盔甲才能全部装备军队。现在石城军装备的豪华程度,在大明各军稳排第一。
    喜欢。

第二百四十九章 视察军工(下)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