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天山脚下石榴红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37章 茶香巷语,古今交融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小说屋]https://m.xspu.net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bsp突然,手机震动了一下。
    nbsp一封匿名邮件静静躺在收件箱里,标题只有两个字:旧影
    nbsp点开附件,一组泛黄的照片缓缓加载出来。
    nbsp照片上,是一群老人摆摊叫卖的手工艺品集市,背景正是如今茶馆所在的这条老街。
    nbsp时间标注为1956年。
    nbsp林砚的目光落在一张黑白照片上,一位戴毡帽的维吾尔族老人站在织机旁,身旁站着一个穿中山装的汉族青年,两人笑容朴实而温暖。
    nbsp他继续翻阅,发现附带的文字说明中写道:
    nbsp“喀什民间传统技艺交流市集(19541957),曾因‘落后观念被视作封建残余,后遭取缔。”
    nbsp他怔住了。
    nbsp这不仅仅是历史影像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忆,一份曾经被忽视却被重新唤醒的文化遗产。
    nbsp林砚把照片放大,仔细辨认每一个细节。
    nbsp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场景,仿佛穿越时空,与当下的市集形成某种奇妙呼应。
    nbsp他合上手机,沉默良久,随即站起身,走向门口。
    nbsp晨光洒在青石板路上,远处已有早起的商贩开始布置摊位。
    nbsp他回头看了眼茶馆门口空荡荡的墙壁,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新的念头。
    nbsp他拿起笔,在便签纸上写下几个字:
    nbsp“青年非遗对话”——首期招募启动中
    nbsp然后,他走到巷口,拨通了小努尔的电话:“我想请你帮我联系本地高校和返乡青年微信群……我想办一场属于年轻人的非遗对话。”
    nbsp电话那头传来一声清脆的笑声:“早就等你这句话了!”
    nbsp喀什老城区的清晨,阳光洒在茶馆门前斑驳的石板上。
    nbsp林砚将最后一张“青年非遗对话”招募海报贴好,后退一步,仔细打量着墙面上那几个工整的手写字——
    nbsp“传统不该被遗忘,更不该被曲解。”
    nbsp他联系了本地高校的艺术系主任,也通过小努尔把消息发到了返乡青年微信群。
    nbsp不到两天,已有二十余位有意愿参与的年轻人报名。
    nbsp其中就有木雕学徒阿迪力、从乌鲁木齐打工回乡的娜菲莎,还有来自地毯世家却选择读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张婷。
    nbsp这些人虽然背景各异,但都有一个共同点:他们都愿意为这片土地留下些什么,而不是任其在时代洪流中沉没。
    nbsp座谈会当天,茶馆里早早坐满了人。
    nbsp窗外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斜斜地洒进来,在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    nbsp林砚站在人群中央,清了清嗓子:“欢迎大家来到‘青年非遗对话第一期活动。”
    nbsp掌声稀稀落落地响起。
    nbsp他打开投影仪,播放了一段夜市视频。
    nbsp画面中,灯火通明,游客如织,摊主们热情讲解着手工艺品的历史和制作过程。
    nbsp镜头扫过那些精美的铜器、刺绣和陶器,观众的目光也随着移动,不少人低声惊叹。
    nbsp“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东西,也是我们今天可以靠它吃饭的方式。”林砚的声音温和却坚定,“但问题是——怎么让它活下去?”
    喜欢。

第37章 茶香巷语,古今交融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