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天山脚下石榴红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95章 匠心不孤,聚力同行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小说屋]https://m.xspu.net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考察,而是一次真正的检验——关于他们这三年来是否真的在守护文化、带动社区、改变命运。
    nbsp他没有立刻拨通谁的电话宣布这个消息,而是转身走到桌前,将刚完成的“文化影响评估体系”初稿重新翻了一遍。
    nbsp第二天清晨,天还没完全亮透,林砚便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。
    nbsp他一路走过铜器铺子、刺绣坊、中药摊,每一家都挂着不同颜色的灯笼,那是阿帕婆婆去年冬天做的,还留着节日的喜气。
    nbsp他没有选择那些最整洁、最体面的地方作为参观路线,而是带着测绘图和笔记本,在老巷中绕了一圈又一圈,最终选定了一条自然形成的市集小路。
    nbsp那里有维吾尔族大妈卖的馕饼,有哈萨克族大叔修皮靴的铁匠铺,还有汉族大爷开的药铺门口晒着的草药。
    nbsp这不是表演用的样板间,是真实的生活脉络。
    nbsp乌拉音村长也迅速动员起了志愿者。
    nbsp他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突击大扫除,反而叮嘱大家不要擦掉墙上的涂鸦画,那是孩子们用彩色粉笔画的石榴与鸽子。
    nbsp“真实才有温度。”他说,“他们要的是看见这里的人怎么过日子,不是看见空壳子。”
    nbsp老巷里渐渐热闹起来,铜器铺子里叮当作响的声音恢复了节奏,刺绣坊门前挂起了一排色彩斑斓的手工香囊,中药铺飘出淡淡的药香。
    nbsp林砚走遍每一个角落,心里却始终压着一块石头。
    nbsp他知道真正考验他们的,不只是专家们的脚步声,而是数据背后的真实故事。
    nbsp于是,他拨通了努尔江的电话。
    nbsp“我们需要财务报表和运营数据,越详细越好。”他说,“不能有一点漏洞。”
    nbsp努尔江沉默片刻,点头答应。
    nbsp挂电话后,努尔江打开尘封已久的账本,一张一张地核对着去年与今年的营收变化图。
    nbsp专家组到来的那天,喀什老城区迎来了久违的晴朗。
    nbsp阳光穿过错落的老屋瓦檐,在石板路上洒下斑驳光影。
    nbsp街道比平日稍显安静,但那是一种克制中的生机——织机声、铜锤声、吆喝声交织成一幅鲜活的生活画卷。
    nbsp林砚带着专家组走在小巷深处,不刻意引导,也不急于解释。
    nbsp他只是走着,让那些真实的场景自己说话。
    nbsp阿依夏在自家院子里展示织绸技艺,孩子们围坐在她身边,好奇地伸手去碰染了色的丝线;
    nbsp哈萨克族铁匠乌拉音在铺子里敲打铜壶,火星四溅间,金属特有的回响与风铃的叮咚声共鸣;
    nbsp茶馆外,几位老人正晒着太阳,低声交谈,脸上挂着从容和笑意。
    nbsp专家们一边记录,一边频频点头。
    nbsp一位年长的文化学者走到药铺前,指着门口悬挂的一副手写对联问道:“这字是谁写的?”
    nbsp“是我父亲。”店主笑着答,“他是老中医,写了半辈子方子。”
    nbsp文化学者点点头,转头对林砚说:“你们没有刻意营造‘传统,而是让传统自然延续。”
    nbsp林砚笑了笑,没说什么,但心里踏实了许多。
    nbsp然而真正让专家组停下脚步的,是财务报表和运营数据的审查环节。
    nbsp努尔江将整理好的资料递上时,语气平静却坚定:“每一笔资金流向都有据可查,我们不是靠口号活着,是靠真实的数据和持续的努力。”
    nbsp他翻开去年与今年的营收变化图,指着一项增长曲线,眼神里透出难得的情绪波动:
    nbsp“你看……这才是真正的进步。”
    nbsp那是一条稳步上升的曲线,代表着老城区非遗产品通过电商销售的增长趋势。
    nbsp从最初一个月几百元到如今数万元的月均收入,背后是无数个夜晚的手工打磨、无数次失败后的调整尝试。
    nbsp专家组成员们交换了一下眼神,似乎在无声地达成某种共识。
   &

第95章 匠心不孤,聚力同行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