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三国:我,曹操长子,开局屠司马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516章 这完全出乎他的预料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小说屋]https://m.xspu.net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皇帝,拥有如你这般超凡的儿子,你会如何应对?”嬴政继续问道,“对你来说,儿子亦是臣子,一个才华横溢的臣子,终将成为皇帝手中最锋利的剑!”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    nbsp“在你父皇正式传位前,任务只会越来越多。”嬴政笑道,确信朱松已有所悟。
    nbsp“确实如此,能者自当承担更多。”朱松回应。
    nbsp“我总算明白父皇为何如此重视收复西域了。”朱松继续说道。
    nbsp“照此推理,西域之战绝非终结。”
    nbsp“或许西域之后,便是漠北。”朱松点头赞同。
    nbsp始皇帝魂的影响显而易见,让朱松迅速洞察了局势。
    nbsp嬴政所言不虚,身为朱元璋之子,他亦是臣子。
    nbsp若他为帝,拥有如此能臣,定会图谋疆土,征服四方。
    nbsp想通此节,朱松心中的不安烟消云散。
    nbsp即便感觉被父亲利用,但这何尝不是一种认可?毕竟,其他藩王尚无此等机会。
    nbsp“有机会,我应与父皇和始皇帝深入交流。”朱松突然说道,让嬴政一时无语。
    nbsp一夜过去,次日清晨,父子三人共进早餐,朱元璋神色如常,仿佛昨夜之事未曾发生。
    nbsp朱松心领神会,未在朱标面前提及昨晚话题。
    nbsp“老九,若无事便自行忙去,我稍后去大戏院听戏。”朱元璋笑道。
    nbsp“听说有新戏上演,你写了不少好剧本?”
    nbsp“确有此事,但剧本非我一人所作。
    nbsp我在汉中大戏院培养了创作团队,他们才是主力。”朱松解释。
    nbsp这批作者,才华不输后世文人。
    nbsp后世有云:艺术植根生活,超越其上。
    nbsp文学创作亦然。
    nbsp戏剧虽多为虚构,却常与现实相通,方能触动人心,引人观之。
    nbsp汉中现今诸多剧本,有的甚至取材于汉中军队之战役,尤以哈密之战与收复河西走廊为甚。
    nbsp剧中主角秦武、杨赫,更有演员身着特定服饰,于台上扮演引人愤慨之角。
    nbsp此类战斗戏码,百姓喜闻乐见。
    nbsp“咦?你竟专门培育一群作者编剧本?”
    nbsp“吾还以为你抽空创作如此多剧本呢!”朱元璋闻言兴趣盎然。
    nbsp“编写剧本,实则揣摩观众之心也。”
    nbsp“不论戏曲或戏剧,终需观众认可,观众喜好最为关键。”
    nbsp“知晓观众所好,剧本自不愁无人问津。”朱松笑答。
    nbsp“确是如此,吾近来所观之戏,亦多为战事。”
    nbsp“百姓似乎颇为欢迎。”朱元璋点头赞同。
    nbsp“每个时代,百姓关注之点各异。
    nbsp当今大明百姓最为厌恶、憎恨者,即为外敌。”
    nbsp“涉及抗敌之剧情,必有市场。”
    nbsp“若再添个人英雄主义,如一人敌数百人之情节,定受追捧。”
    nbsp朱松以为,此理与后世国人热衷抗日神剧相通。
    nbsp朱元璋未予否认,他自己亦对此类剧罢不能。
    nbsp不久,朱松与朱标各自忙碌,朱元璋则沉思前事,决意前往戏院观戏。
    nbsp“然此类剧情,似皆以民族仇恨为核?”
    nbsp朱元璋迅速洞察此类剧情之本质——民族仇恨。
    nbsp明朝与北元的世代仇恨,以及后世与某敌对势力的深仇大恨,皆是如此!
    nbsp“这不是件好事吗?”
    nbsp“百姓生活安逸了,难免会有所放松。
    nbsp这样的故事越多,越能时刻警醒百姓,让他们铭记那段艰辛岁月!”
    nbsp“不能因为现在的安逸,就忘却了曾经的仇恨和最基本的警惕!”
    nbsp朱松笑着反问。
    nbsp“嗯,似乎确实如此!”
    nbsp朱元璋也不禁点头赞同。
    nbsp就在这时,一个声音在朱元璋的脑海中响起:
    nbsp“其实宿主不必过于纠结此事!每个时代都有其精神追求,只是目标各异罢了!这个时代的人热衷于看征战的故事,而在朱棣一脉的后世,他们则喜欢看抗击某敌对势力的情节!”
    nbsp朱棣一脉的后世?敌对势力?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
    nbsp“系统,你给我说清楚,这敌对势力究竟是什么?”
    nbsp朱元璋诧异地问道。
    nbsp“要回答这个问题,还得从你昨晚与汉王朱松谈论的儒生误国话题说起。
    nbsp你曾推演朱棣一脉至英宗土木堡之变时期,应当知晓,那是大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!那你可知这转折的根本缘由?”
    nbsp系统缓缓问道。
    nbsp“那愚蠢的英宗,也配提此转折?但你所说转折,莫非是因为那一战大明勋贵与精锐尽失,导致大明逐渐衰败?”
    nbsp朱元璋一提土木堡之变便怒火中烧,但仍耐心分析。
    nbsp“正是,此为诱因。
    nbsp也因那一战,勋贵几乎殆尽,儒生集团势力渐大,以至于后来文官集团始终压制武将,军政大权也基本落入文官之手!武将那时,几乎成了文官手中的棋子!”
    nbsp“汉王朱松昨晚的分析你也听见了。
    nbsp在你看来,儒家治国之下,大明的武力又能发挥几何?”
    nbsp系统缓缓解释。
    喜欢。

第516章 这完全出乎他的预料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